1、个体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下,心理治疗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在心理方面出现困扰并希望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过心理援助的过程。个体治疗是一对一的治疗方式,由1名心理治疗师和1名来访者在隐私、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在安全的关系中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经历、感受、情感、认知等进行的探索,促进对自我更完整深入的领悟并进行行为改变,以达到个体心理的平衡和生活功能改善。从大脑机制来看,脑科学研究显示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来访者抑制大脑的负面活动,改变脑区形状,比如个体在长期焦虑、恐惧的情绪下大脑杏仁核体积增大,而经过一段时间心理治疗后,个体的恐惧症状减轻,杏仁核体积也会减小。
2、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强调系统观念,认为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引起、维持和发展的。家庭治疗中往往由治疗师面对夫妻或是更多家庭成员同时进行,通过探索和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模式或者家庭结构来改变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
3、团体治疗
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个体通过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的个人集合体。团体治疗是一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个人和人际关系困扰的治疗方式,通过参加治疗团体,个体体验建立社会关系、联结情感,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成长。普遍认同的团体治疗起作用的因素:(1)重塑希望;(2)感受到普遍性;(3)信息的传递;(4)利他主义;(5)原生家庭的修正性体验;(6)提高社交技巧;(7)行为模仿;(8)人际学习;(9)团体凝聚力;(10)宣泄;(11)存在主义因素。
4、儿童游戏治疗
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儿童在游戏中表达自己,也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在游戏治疗中,治疗师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儿童建立具有治疗功能的安全的情感关系,深入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游戏治疗室以及与治疗师安全的关系中,孩子可以获得自由表达自己的空间,宣泄和疏通情绪,深入理解自己,增强自我掌控与自我责任,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5、箱庭疗法(沙盘游戏治疗)
箱庭疗法也称沙盘游戏,是指来访者在治疗师的陪伴下,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沙箱中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箱庭疗法的核心是在治疗师与沙箱提供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来访的自我治愈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箱庭疗法作为一种临床技法,在儿童治疗、成人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6、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是运用仪器通过视觉或听觉信号,揭示人体内部正常或异常活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操纵那些在其它情况下意识不到或感觉不到的生理活动,以达到控制机体内部活动的目的。比如在使用生物反馈仪进行放松训练时,当来访者平静放松,大脑信号改变,仪器接受信号转化成画面,画面可能会显示花苞逐渐开放,而如果来访者紧张、焦虑、注意里不集中,大脑信号改变,画面显示的花苞则会逐渐闭合。治疗师首先教给来访者有效放松方式,来访者通过生理信号反馈的画面来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掌握放松方法的目的。因此生物反馈治疗并不会对大脑施加外部刺激和影响,本质是个人的自我训练、自我调节。
7、药物治疗
心理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是通过化学药物方式,对紊乱的大脑神经化学过程进行调整,以达到控制症状、改善心境、预防复发、促进社会功能的目的。药物治疗的本质依然是个体具备的自我治愈功能,疗效不是药物本身产生的,而是个体大脑的某些受体被药物阻滞后,其脑内病态的神经调节平衡被打破,大脑重新自我调节,神经递质之间开始新的调节,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健康、平衡的状态,从而个体感到症状改善。
8、儿童康复治疗
儿童康复采取个性化、综合化的干预策略,核心包括早期干预、行为训练、家庭支持及专业团队协作。通过科学方法提升社交、语言、认知能力,同时关注情绪调节与生活技能培养,逐步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的大脑神经可塑性在3-6岁最强,早期诊断与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干预内容包括:行为干预,如 ABA (应用行为分析)通过正向强化改善行为问题;结构化教学,利用视觉提示、固定流程建立安全感,如 TEACCH 模式;感统训练,针对触觉、听觉敏感等问题,通过器械活动调节感知觉异常。
9、睡眠治疗
针对失眠、睡眠质量下降、昼夜节律紊乱等问题,采用多种循证方法综合干预,帮助个体改善睡眠结构、提升睡眠质量。常用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I)、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认知行为治疗(CBT-I)通过识别和调整与睡眠相关的不良认知与行为习惯,如过度担忧失眠、临睡前刺激性活动、睡眠环境不佳等,帮助建立健康的睡眠信念与作息模式。药物治疗在医生评估后使用适当的镇静催眠药物或助眠类药物,以缓解睡眠障碍症状。物理治疗则包括经颅磁刺激等,通过调节生物节律或神经功能来改善睡眠状态。睡眠治疗强调多方法整合与个体化方案,改善睡眠质量、恢复日间功能,并帮助个体形成长期稳定的健康睡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