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17年,开展孕产妇危重症报告和评审工作。一家民营机构——北京圣宝妇产医院通过 助产技术服务验收。海淀区妇幼保健专家库换届。完成39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 保健机构验收,为546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换发《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两家民 营机构——北京国卫医院和北京圣宝医院通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验收。有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创建规范化门诊,经过区级评估,最终有24家通过市级验收。正式在22家产前筛查机构及4家产前诊断机构中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 工作。荣获院内2017年度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市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人员问题,退出海淀区免费两癌筛查机构,海淀区共有免费两癌筛查机构11家;完成了4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机构行政许可复验工作,海淀区共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机构52家;8月组织科室搬至海淀区人口与家庭服务中心办公。
2019年:申请海淀区卫计委“医改创新资金项目”经费20万,在海淀区构建“重度更年期综合征区域性转诊网络”;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关于印发青少年健康与发展项目方案的通知》(国卫妇幼妇卫便函〔2017〕67号)和《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青少年保健综合服务项目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要求,搭建青少年健康保健服务网络,将青少年健康初级保健服务下沉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完成了4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机构的行政许可复验,海淀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46家。
2020年:5月制定《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海淀区有序开展两癌筛查工作的通知》,督促海淀区两癌筛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复工复产;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人员问题,退出海淀区免费两癌筛查机构,海淀区共有免费两癌筛查机构9家;完成了31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机构行政许可复验工作,海淀区共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机构39家。
2021年:出台《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落实基本避孕手术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海淀区3家定点协作机构分别为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北京市上地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北京市两癌筛查培训基地的通知》,海淀区对口北京市宫颈癌筛查基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口北京市乳腺癌筛查基地——北京协和医院;根据《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两癌”筛查工作的通知》(京工发[2021]21号)文件精神,18家医疗或体检成为海淀区“女职工两癌筛查” 备案机构;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保护生育能力标化人工流产后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2021]37号》,开展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化建设及示范单位评估,分为A、AA 和AAA 三个等级,评估为AAA 的机构为市级示范单位,海淀区5家机构申报了AAA等级;12月11日青少年保健门诊开诊,妇女保健科两名医生参与出门诊;北京爱康国宾白石门诊部因场地问题,退出海淀区免费两癌筛查机构,海淀区温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海淀区免费两癌筛查机构,海淀区共有免费两癌筛查机构9家;完成了31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机构行政许可复验工作,海淀区共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机构39家,增加了1家二级民营机构北京怡德医院(同时也为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取消了1家一级民营机构北京京民医院。
2022年: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不遗余力参与抗疫工作;出台《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为“海淀区非助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高危手术转诊指定医院”,完善海淀区高危计划生育手术转会诊网络,对高危手术进行分级管理;海淀区3家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学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评为北京市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AAA级示范机构;参与我院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创建工作;派一名同志到延庆区妇幼保健院挂职。
2023年:对海淀区申请延续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27家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执业许可评估;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海淀区首家AAA级妇幼规范化门诊;开展海淀区计划生育危急重症救治和宫颈癌防治两部分妇幼健康职业技能比赛。
2024年:落实北京市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新方案,由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承担海淀区免费两癌筛查HPV+TCT(一管两测)检测;开展调研,解决海淀区免费避孕药具紧缺问题;举办海淀区流产后关爱集体宣教技能竞赛。